每日10分钟,学习中医很轻松。学习贵在坚持,希望大家每天都有进步,每天都有所收获。 栀子豆豉汤 《伤寒论》讲稿 八一:未持脉时,病人叉手自冒心,师因教试令咳,而不咳者,此必两耳聋无闻也。所以然者,以重发汗,虚,故如此。 消化系统里,平常食物里面的水,被胃吸收了以后,进入脾脏,水一部份进入上焦,一部份进入肾脏的下焦黏膜,一部份进入脑,一部份再进入肺到全身四肢上去。 重发汗,医生发汗太过了,津液伤到了,到脑部去的津液就伤到了,结果脑没有收到营养,病人就耳聋了,耳聋是因为肾脏虚掉了,所以肾主脑,脑为髓海,所以重发汗,虚,故也。 津虚即阴虚,阴虚则为脑转耳鸣或耳聋矣。所以津液虚掉就是阴虚,阴虚就要把津液补足所以常常用人参、红枣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姜来把津液补回去,临床上作加减。 张仲景在补虚的时候,如果是轻补用生姜、炙甘草、大枣:中补用白芍、生姜、炙甘草、大枣;重补时用人参、白芍、生姜、炙甘草、大枣。如此而已,不会滥用厚腻滋阴的补药来补虚。 【内经】谓「精脱者耳聋」,盖即此理。 总观此条,叉手自冒心,为阳虚水停心下作悸,与六十九条同,可以「桂枝甘草汤」治之;耳聋无闻为重汗阴虚,宜「附子汤」或「苓桂朮甘汤」治之。加附子就能把肾阳壮起来,让肾的功能很快恢复,所以年纪大的人,「耳背」就是肾阳不足了,这就是「附子证」。 八二:发汗后,饮水多,必喘,以水灌之,亦喘。 这大多是发汗发太过了,所以喝水少少与之就好了。 喝太多了,胃没有办法把水消化掉,水停在中焦,肺气就没有办法下降。 正常的津液应该要自肺下到五脏六腑,但是中焦堵到了,水气下不去,就会喘,如果遇到这种情形用「五苓散」来解。 柯韵伯曰:未发汗因风寒而喘,是「麻黄证」。下后微喘者,「桂枝加厚朴杏仁证」。喘而汗出者,「葛根黄芩黄连证」,此汗后津液不足,饮水多而喘者,是「五苓散」。 平常感冒药桂枝汤、麻黄汤、葛根汤剂量如果开得很好,刚好把病毒赶出去,没有进入身体,然后让好的津液留着。 如果开的剂量不足,汗一发出去,四分之三的病毒发出去了,发汗之后津液还会回胃中,四分之一的病毒随着津液进入肠胃,结果变成肠胃发炎下利,用「葛芩连汤」下去解利,津液不足,用葛根把津液补足。 八三:发汗后,水药不得入口为逆。若更发汗,必吐下不止。 发汗了以后,肠胃的津液发光了,肠胃整个虚掉了,胃阳不足了,胃的功能就停住了,煮药喝汤他不受,若再给他吃发汗的药,胃里面的东西会吐出来,会更严重。 这是提醒发汗的药不要开太过了,病人的胃整个干掉了,就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。整个胃黏在一起,药一下去就吐掉。 八四:发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,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憹,「栀子豉汤」主之。若少气者,「栀子甘草豉汤」主之。若呕者,「栀子生姜豉汤」主之。 栀子,这药专门能去上焦的热,上焦就是讲肺、心。 栀子去上焦的热和石膏不同,石膏去的是实热,栀子去的是虚热,实热和虚热病人都会感觉烦躁,但是虚热的人舌苔是淡黄,实热的舌苔黄而且干燥,还有看脉的力量如果是比较无力,重按就不见了,就是虚热。 临床上看到病人有黄疸的时候,看到的是虚热,现代说的急性肝炎也可能用到栀子,豆豉这药本身也会发汗,但是没有桂枝麻黄那么强,是介于补药和发表中间的药。 发汗吐下,会给病人发汗一定是有表证,汗吐下就是水已经去掉了,水去掉的同时,病人身体是很虚弱的,因为津液伤到了,如果半夜津液慢慢回来,胃口开了,吃东西就好了,就不用管他了。 有的人没有办法恢复,就变成虚烦不得眠,如果严重的时候,就会反复颠倒,就是在床上睡不着,翻来覆去,心中很懊侬,就是心中很烦闷,胃里面怪怪的,所以栀子豉汤,这个药是病后调理的药。 少气就是四肢没有力量,手脚的力量不够、加甘草进去,甘草能健脾胃,能解百毒,除去胃中坏死的食物。 若呕者,加生姜,生姜本来就是除烦止呕的,为什么不加半夏?因为这剂药是调理的,半夏是治病的,不需要用半夏那么强的药,因为胃中没有停水,发汗吐下后,津液才刚回来,还下是很足,用了半夏又会把津液去掉,所以只用生姜。 金匮中治疗妊娠、呕吐不止的干姜人参半夏丸,孕妇吐水不止,就一定要用到生半夏。 临床上用这栀子豉汤一个礼拜,急性肝炎的指数就退掉了,还有更好的药在后面,这只是最初期的。 虚烦不得眠、心中懊侬、小便黄黄的、吃东西吃不下去、手脚没有力、恶心、想吐,都是肝炎的症状,所以一般身体虚的时候,一发表。发完后才会有这种现象,就用这方,所以这方是病后调理的汤剂。 因为血虚,常常晚上睡不着的时候,灸灸「三毛」,睡不着、虚烦的时候,魂在眼睛上面,「三毛」刚好在肝经脾经交会的地方,因为脾是生血的,肝是藏血的,灸它的时候,血马上就进入肝,魂就归肝,自然就睡了。 栀子豆豉两者皆属苦寒之品,苦可清心除烦,寒可消炎退热,且「栀子」能降血压,使脑神经宁静,「豆豉」能生水液,以滋胃阴,两者合用,成为清心宁神之良方。 虚烦不眠,大多起于热病之后,余热未清,正气未复之时,「栀子豉汤」实有特效。 「栀子豉汤」,为温病汗吐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。 凡温病最容易耗散阴液。阴液既伤,虽经汗或吐或下后,病邪虽解,残余之热毒往往不净,成为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、失眠、心烦等证。 所以这个证是发汗吐下以后才会有的,没有发汗吐下的话,就看不到这个证。 还有一种情形,就是服用发表药以后,如果吃肉类食物所产生的虚热,也会岀现这种症状。 栀子豆豉汤方 桅子十四枚(劈)、香豉四合(绵裹);右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于得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二服。 栀子一般五钱,豆豉也是五钱,不要把豆豉煮烂掉了,所以先煮栀子。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、甘草二两、香豉四合;右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甘草得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二服。 栀子用五钱,甘草二钱,豆豉也是五钱。 这汤剂是用在病人食物中毒,吃壤肚子了以后,造成的胃肠不适,造成吐,如果因为食物引起的问题,只有吐没有下利的时候,就用栀子甘草豉汤,如果有下利,这汤剂就没有效了,就应该用葛芩连汤。 一般来说上吐下泻,一定是热证,也就发炎了。 【千金方】本方条曰:「栀子甘草豉汤方」,治食宿饭、陈羹、臭肉、宿菜而发者。 温馨提示:本号意在为大家介绍倪海厦老师经方医案等知识,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之用,大家不要粗浅地看一遍之后就自己去开方子抓药哦!千人千方,如有需要,一定要请医生辨证开方哦!请勿盲目试用,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!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|